• 測評指標
  • 創(chuàng)建動態(tài)
  • 文明聚焦
  • 媒體東華
  • 校園文化
  • 志愿公益
  • 組織機構

“明天會更好”主題晚會帶你走進東華扶貧故事

歲月留聲,奮斗留影。在第七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10月13日晚,“明天會更好”東華大學扶貧故事主題晚會在松江校區(qū)錦繡會堂舉行。黨委書記劉承功,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云駿,副校長邱高、陳革、李煒出席活動,東華附校及我校相關職能部處負責人和師生代表一同觀看了演出。晚會以我校援疆、援滇、援藏工作為背景,通過“大美新疆”“彩云之南”“高原西藏”三個篇章,以訪談、微視頻、現場連線、文藝表演等方式,生動展現了近年來學校開展精準扶貧、對口支援中扶貧干部、支教教師、師生團隊接力前行、忘我奉獻的感人故事和精神風貌。學校官方B站、抖音和微博同步直播。

援滇,接力扶貧把幸福傳遞

十多年來,一茬又一茬東華人舍小家為大家,義無反顧地走進天山南北、彩云之南、雪域高原,在扶貧路上留下了播撒大愛的故事。

(話劇《援滇日記》)

舞臺上,以東華大學歷任鹽津縣駐村書記為原型的話劇《援滇日記》正在上演,這是援滇一線扶貧干部看似普通又忙碌的一天,更是祖國新農村脫貧路上的一個縮影。從黃浦江畔到彩云之南,從新中國第一所紡織高等學府到西南邊陲的國家級貧困縣,東華大學和鹽津相距2000多公里,因扶貧而結緣?!袄^續(xù)當好愛心快遞小哥”,扶貧沒有休止符?,F場東華大學掛職云南省鹽津縣副縣長范金輝老師、東華大學駐鹽津縣黃草社區(qū)第一書記董曉光老師通過“云”連線,道出了東華人扶貧路上的點點滴滴?!爸x謝你,感謝有你”,家鄉(xiāng)更美麗!連線最后,鹽津縣黃草小學的同學們帶來了合唱《聽我說謝謝你》,孩子們純真幸福的笑臉是對東華人和東華扶貧工作最好的褒獎。

(連線鹽津)

自2012年定點扶貧鹽津縣以來,鹽津這個國家級貧困縣就成了東華師生牽掛的另一個“家”,學校充分發(fā)揮學科優(yōu)勢、人才資源和社會力量,開展了教育、科技、智力、黨建、消費、就業(yè)等全方位扶貧工作,探索了具有“東華-鹽津”特色的精準脫貧路徑。學校先后選派了2名掛職副縣長和4名駐村第一書記到鹽津開展扶貧工作,一支支師生團隊接力前行,彎彎山路上,東華人的足跡,深一行、淺一行……近九年來,泥濘的“毛路”變成了“幸福路”,嶄新的居民樓拔地而起;學校援建的流場小學,改變了十余年沒有場地上體育課的現狀,孩子們在操場上快樂奔跑;在牛寨鄉(xiāng),東華大學科技扶貧送去的“兩污”治理妙方,已覆蓋21個村社區(qū),解決了當地3000余人的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問題;師生化身帶貨主播為鹽津代言,一份份愛心大禮包,讓大家每逢佳節(jié)倍思“津”……通過東華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組織的“在行走中遇見更好的自己”鹽津青少年行走上海教育實踐活動,不少孩子第一次走出大山,柿子中學學生郭孝清說,“要記住自己的夢想,樂觀、堅強地生活,為了夢想而努力!”追求美好的種子已在孩子們心中萌芽。今年5月,鹽津終于摘掉了“國家貧困縣”的帽子,摘帽不摘幫扶,東華人持續(xù)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脫貧攻堅與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用熱情與堅守,努力讓這個大山深處的“家”變得更美更暖。

援疆,東華人一直在路上

新疆,大美之地。一首歡快的鋼琴四手聯彈《新疆舞曲》,將觀眾的思緒帶到了廣袤的邊疆大地。新疆,一直是東華人的牽掛?!案也桓易迨畮讉€小時的硬座火車,重走當年知青援疆路?”2011年,東華大學援疆團發(fā)起人、總指揮紡織學院邱夷平教授的網上一呼,得到了師生積極響應。當年,第一期援疆實踐團成立,發(fā)揮紡織學科優(yōu)勢,開啟了特色援疆之路。邱夷平教授現場和大家分享了十年援疆的感悟,15所國內紡織類高校700余師生先后赴全疆各地參與社會實踐,一次援疆行,一生援疆情。目前,已有十幾位援疆團團員選擇到新疆工作,成為當地紡織服裝產業(yè)發(fā)展的生力軍,東華援疆的故事仍在那片土地上延續(xù)……

(采訪援疆團師生代表)

(中西樂合奏《我的祖國》)

新疆絲綿資源豐富,是我國的“棉花大省”和重要的棉紡產業(yè)基地,棉花產業(yè)是其支柱產業(yè)之一,但產業(yè)相關技術支撐不足,“服水土”的人才較為缺乏。作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重要舉措,自2010年開始,東華大學援助新疆大學、塔里木大學、新疆教育學院、喀什大學、喀什職業(yè)中專等院校,從校領導到普通教師積極參與掛職新疆高校,援建紡織學科、紡織服裝專業(yè)、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幫助申報博士點及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等。2010年至今,累計選派教師60人次到受援高校進行學術交流。58歲,在很多人看來早不是“折騰”的年紀。環(huán)境學院教授馬承愚在他58歲那年來到5000多公里外的喀什大學,成為第八批上海援疆教師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他克服流鼻血、手腳干裂等身體不適,堅守崗位,協助籌建專業(yè),與民族教師“幫扶結對”,打造帶不走的人才隊伍,照亮同學們的追夢之路。紡織學院錢競芳副教授主動報名參加援疆,一去就是三年,通過強化核心課程、搭建專業(yè)實驗室等助力新疆大學紡織學科建設,深受新大師生好評,榮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優(yōu)秀援疆干部。

援藏,不變的情結永遠的情緣

一曲《大青藏》描繪出西藏絢麗圣潔的畫卷。早在2014年,長期在藏區(qū)開展研究的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陳堅老師了解到西藏大學藝術學院服裝設計專業(yè)師資十分缺乏,他志愿進藏援助藏大專業(yè)建設,這份無私相助的情緣一直延續(xù)至今。“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氣,最寶貴的是精神?!狈b與藝術設計學院援藏支教教師黃曉昭幽默的話語,讓觀眾笑著陷入了思考,訪談節(jié)目《情系格桑》為大家展現了東華大學近年來援藏工作的一個縮影。

(采訪服裝與藝術設計學院、人文學院師生代表)

學校充分考慮西藏大學學生和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特點,“量身定做”相關課程、制定學生培養(yǎng)計劃等,為西藏大學藝術學院相關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打下了良好基礎。在援藏支教過程中,原本一周兩節(jié)的課時安排,因為課講得精彩,學生們聽不夠,主動加課成了東華老師高原教學的新常態(tài)。從2016年起,藏大學生帶著畢業(yè)作品多次亮相環(huán)東華時尚周,生動展示優(yōu)秀教學育人成果。即便有高原反應,老師們的西藏情結不會改變,“只要有召喚,還是會去”,詩朗誦《永遠的珠穆朗瑪 終生的雪域情緣》詮釋了東華人奉獻雪域高原的深情厚意。

(詩朗誦《永遠的珠穆朗瑪 終身的雪域情緣》)

近年來,我校立足教育扶貧,舉全校之力,發(fā)揮辦學優(yōu)勢,匯聚各方資源,與云南、新疆、西藏、貴州等地心手相牽,為實現云南鹽津脫貧“摘帽”和鄉(xiāng)村振興、助推新疆紡織服裝產業(yè)發(fā)展、助力上海援藏工作、推進云貴少數民族特困地區(qū)非遺文化傳承和民族產業(yè)振興亮出了東華擔當。懷著不改的初心、不變的熱忱,東華人一直堅定地行走在扶貧路上。

(演出結束后校領導與演職人員合影)

發(fā)布者:孫慶華、朱一超 發(fā)布時間:2020-10-14
校方微信訂閱號
校方微博
東華大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