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測評指標
  • 創(chuàng)建動態(tài)
  • 文明聚焦
  • 媒體東華
  • 校園文化
  • 志愿公益
  • 組織機構

中國青年報:回望1922,探尋青年團“新生”之路

回望1922,探尋青年團“新生”之路

任園 趙文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2-06-14 10版)

1922年5月5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這一天也是馬克思誕辰104周年紀念日?!耙淮蟆钡某晒φ匍_,意味著社會主義青年團從各個地方性組織集結成為一個統(tǒng)一的全國性組織,由此開啟了百年光輝歷程。

1920年8月22日,在中國共產黨發(fā)起組的直接領導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上海新漁陽里6號建立。此后,北京、廣州、長沙等地也先后成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春天以后,由于主要領導人俞秀松和大批骨干去蘇俄學習,團機關所在地被法國巡捕搜查,上海團組織對各地的指導和聯(lián)絡工作基本中斷,全國各地大部分剛剛建立起來的青年團組織,都相繼出現(xiàn)組織活動暫時停頓的現(xiàn)象。全國團組織“無形停頓”“沒有活動”,此種僵局如何化解?追溯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年輕的共產黨不僅創(chuàng)建了更為年輕的青年團”,又在其成立后加強對團的整頓與恢復,由此青年團實現(xiàn)“新生”。

決定“整頓恢復”

青年團一度停頓現(xiàn)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當時團內思想紛雜與組織渙散。中國代表團在青年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提到,“為了團結更廣大的群眾”,需要在各類社會主義組織中僅僅組織共產主義者的核心組,通過掌握青年團的中央和分支機構的領導權,來對中國各類青年組織施加影響。上述做法帶來了兩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其一,由于組織內沒有統(tǒng)一的指導思想,各種社會主義流派互相掣肘,思想上的不統(tǒng)一使得“團體的精神,當然非常不振”;其二,在組織方面“中央集權還不夠,未能實行民主集中制”,使得“團體紀律不能實行”,而青年團急迫的任務是要“建立一個緊密團結的中央機關”。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黨的“一大”決定加強對青年團的領導。同年8月,張?zhí)追钫購奶K俄回到上海,被委派主持青年團的整頓恢復工作。11月,中共中央局下達《中國共產黨中央局通告》,要求“全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必須在明年七月以前超過二千團員”,并“依新章從速進行”(新章即《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章程》),青年團的恢復整頓工作正式啟動。

樹立“思想旗幟”

施存統(tǒng)在《本團的問題》中指出,恢復青年團最大的進步就是樹立起純粹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張?zhí)椎任×?920年建團時“分子復雜”的教訓,明確規(guī)定“社會主義青年團為信奉馬克思主義的團體”,各地方青年團也以此為要求或改組或新建。例如,1922年3月,譚平山“接受上海總團的委托,再在粵組織分團”,聲明“純以馬克思主義做中心思想”。再如,天津青年團于1922年3月成立,團天津地委在向臨時團中央的報告中言明,其組織性質為“純粹的康民尼斯特(即共產主義)”,成為本團成員必須“相信共產主義,并具有革命精神”。至此,青年團從中央到地方統(tǒng)一均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并以此為思想旗幟,組織集合青年隊伍。

1922年年初,團臨時中央局在上海出版青年團機關刊物《先驅》,以便于加強團員的思想教育工作,更好地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全團和統(tǒng)一全團的思想。

嚴格“團體紀律”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章程》明確規(guī)定,“正式中央機關未成時,以上海機關代理中央職權”,即青年團臨時中央局,同時“各地方團以各地社會主義青年團名之,為本團之一部”。團的臨時章程還對團員的權利義務、團的組織紀律等作了嚴格要求。1922年1月,從日本回國的施存統(tǒng)被委派擔任團的臨時中央局兼上海團的負責人,這使得全國的青年團組織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各地團組織按照要求重新進行登記,各地方青年團的組織系統(tǒng)愈發(fā)成熟,團內組織生活內容愈發(fā)充實、形式愈發(fā)完備。

1922年年初,青年共產國際發(fā)起遠東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關于中國少年運動的綱要》對青年團重塑組織機構、確立民主集中制原則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綱要指出,“應當組織堅固的全國總部及各地分部,來替代舊日各自獨立而須互相報告的形式組織——就是說,每省應有個大會舉出一個全省委員會;各省應再舉出委員來組織一個中央委員會。各地方分部須服從中央委員會的指示”。

從事“實際革命”

綱要還指出,“在團內應當時常分組研究和演講,團員們應格外努力做科學的革命訓練;在團外應當時常用激烈的議論,做口頭的和文字(如小冊子、定期刊物、報紙等等)的宣傳”。因此,青年團一方面要從事“普遍的爭自由的運動”,另一方面要教育引導群眾,使青年運動群眾化。共產國際代表達林記錄了青年團從事實際革命斗爭的詳情:1922年1月15日,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上海第一次開展公開行動,紀念卡爾·李撲克內西和羅莎·盧森堡遇難一周年;同年3-4月,全國掀起了反基督教青年運動,青年團力圖揭露基督教青年會的親帝國主義實質,《先驅》也在這次運動中成為非基督教青年聯(lián)盟戰(zhàn)斗的機關報。

雖然此時的青年團沒能完全擺脫“學院主義”,但已經(jīng)有了在工人、農民中開展革命活動的初步意識和實踐,如聲援香港海員大罷工、追悼烈士黃愛和龐人銓等活動。1923年,《青年共產國際給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書》中如此評價,“中國的青年團已成能組織群眾運動的團體,這是你們實際運動中勝利的事實”,并指導青年團要努力參加政治性質的群眾運動,“占得指導的地位”,而非“坐而論道”或“空談主義”。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幫助下,從1921年11月到1922年5月,在不到6個月的時間里,全國恢復和建立團組織的地方達17處,團員總數(shù)達5000人,“建立一個具有馬克思主義綱領的全國統(tǒng)一、集中的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工作結束了”,也直接“新生”了一個跟隨中國共產黨歷經(jīng)百年奮斗征程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作者任園系東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政治學博士;趙文系上海市團校教授,上海市青運史研究會秘書長)

發(fā)布者:任園、趙文 發(fā)布時間:2022-06-14
校方微信訂閱號
校方微博
東華大學報